7月28至30日,中国—东盟市长论坛暨协同创新发展大会在德州成功举办。该论坛由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和广西市长协会于2014年发起,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内的一项重要活动。这次系首次走出广西在北方城市举办。本次活动以“构建区域城市合作网络,共促中国—东盟升级发展”为主题,由山东省政府,中国市长协会,中国—东盟中心主办,德州市政府、广西市长协会和山东省委外办承办。
活动采取现场会议加视频连线的形式,旨在用好RCEP协定生效机遇,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高质量推动与东盟国家间交流合作,助力德州市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支点城市,全面提升协同开放水平。中方和东盟有关政府部门官员、驻华使节、市长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约350人线下出席论坛,3000余人在线上分会场观看直播。

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在致辞中说,山东与东盟友好交流源远流长,互为重要合作伙伴。山东发展的良好态势、光明前景,为我们深化合作开辟了广阔空间、提供了无限机遇。我们愿与东盟各方一道,深化基础设施、机械设备、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海洋、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强科技创新、联合研发、人才交流等合作,推进城市间交往和人文互动交流,深化高校间产学研合作,密切民众友好交往,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贡献更多地方力量。
东盟秘书处秘书长林玉辉专门发来贺信,高度评价此次论坛,表示这次论坛将成为中国和东盟各国城市之间对话交往的重要平台,并预祝中国—东盟市长论坛暨协同创新发展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泰国驻华大使阿塔育·习萨目在致辞中表示,鉴于去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及今年年初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取得重大进展,此次活动的召开恰逢其时。
与会有关领导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与东盟国家日益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介绍了与山东省、德州市的交流合作情况,希望各方进一步加强多领域合作,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持续深化升级。

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表示,让我们“携手东盟、相约德州”,携手拓展产业合作新空间、开创经贸合作新境界、建设创新创业新平台、打造文化交流新标杆,打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北方重要协作城市。我们将更加主动服务和融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山东省与东盟合作贡献德州力量。


在签约环节,德州市市长朱开国与老挝川圹省委副书记诺比哈·通宝代表双方进行了友好合作关系城市线上签约。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与山东省委外办主任、省对外友协会长蔡先金,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就“中国(山东)—东盟职业教育产学研基地”项目进行了签约。随后,新加坡澳亚集团奶牛养殖产业集群项目等8个贸易和投资类重点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在揭牌环节,有关领导共同为“黄河—湄公河流域地方合作研究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大运河—东盟历史文化研究院”“广西大学东盟国家留学生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揭牌,并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0家“中国(山东)—东盟职业教育产学研基地”首批成员单位授牌。
本次市长论坛共下设东盟国家投资与营商机遇、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历程与展望、区域协同创新、城市治理合作、大运河与东盟文化交流等多个分议题。以论坛为契机,德州市还将举办“印尼投资贸易与文化旅游交流周”,每年常态化举办东盟国家交流周,打造德州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和对接东盟城市品牌。


除以上活动外,大会期间,同期开展城市展陈、“开放的德州与东盟相拥”主题展、东盟及德州特色产品直播、参访交流和媒体采访等专项活动。
作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德州与东盟相拥”主题展在市会展中心一亮相便吸引广大市民前来参观。越南腰果、榴莲饼,泰国草药膏,还有缅甸的玉石、翡翠,老挝的啤酒、古树茶,摊位前站满了询问的市民。参展商表示,“德州人民非常热情,希望还有机会来德州参展”。展会现场还增加了“携手东盟相约德州”好物推荐直播带货活动。“我们邀请泰国驻青岛总领馆副总领事以及网红大咖,将东盟和德州文化风情、历史渊源融入直播带货,沉浸式推介东盟好物与‘德州味’特色产品,让更多人感受魅力东盟、好味德州。”德州军粮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建冰介绍。主题展活动期间共接待现场参访人数超过2100多人,线上参与人数超过3万,是外事服务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在我市的具体实践。
“大运河体验”活动中,东盟国家客人先后到四女寺水利枢纽、老船闸,神龙地毯艺术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详细了解德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传统技艺传承发展等情况。
参访交流环节,出席德州—东盟市长论坛暨协同创新发展大会的国内外嘉宾先后走访了德百杂技蟋蟀谷、山东迈宝赫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泰山体育产业集团和海岛金山寺等项目,纷纷表示,将帮助德州加大推介力度,积极拓展东南亚文体市场。
驭势者赢。“当前,德州市正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此次活动将使我们与东盟交流合作迈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层次。”蔡文晓表示,德州市将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广阔平台,充分利用好此次活动达成的协议、共识和合作成果,建立跟踪落实机制,让合作项目早日开花结果,构筑对接东盟的重要桥头堡。